2025年3月21日,腾势N9以38.98万元的起售价正式入局高端新能源SUV市场,这一刀精准刺向理想L9(40.98万起)与问界M9(46.98万起)的定价空档。作为比亚迪旗下高端品牌的旗舰车型,腾势N9不仅以“三电机猛兽”的姿态冲击技术天花板,更以“全系标配”的性价比策略向市场宣战。但面对理想与问界深耕多年的用户心智壁垒,这场“技术派”与“体验派”的较量,能否真正改写市场格局?
技术碾压与价格降维:腾势的「硬核武器」
腾势N9的核心竞争力,首先体现在比亚迪的技术堆砌上。其搭载的“易三方技术”平台,通过后轮双电机独立转向、VMC整车运动控制,实现了4.65米的最小转弯半径,甚至低于大众POLO,支持“圆规掉头”“智能蟹行”等极限操作。这套系统让一辆5.2米的全尺寸SUV在狭窄巷道中灵活如A级车,堪称“物理外挂”。动力层面,三电机+2.0T插混系统爆发出680kW综合功率,零百加速3.9秒,CLTC纯电续航200km,综合续航1300km,对比理想L9的449匹马力与问界M9的496匹马力,性能参数近乎“降维打击”。
更激进的是定价策略。预售阶段45-55万元的“试探性”高价,最终被38.98万元的起售价击穿,较竞品低出2万至8万元。全系标配云辇-A空悬、天神之眼B高阶智驾(含激光雷达)、帝瓦雷音响等配置,直接对标理想L9 Max版(售价45.98万)与问界M9 Ultra版(54.98万)的顶配功能。这种“入门即满配”的玩法,既填补了40万级市场的空白,也迫使对手重新审视定价体系。
体验短板与品牌困局:腾势的「隐形镣铐」
然而,技术参数的狂欢背后,腾势的短板同样尖锐。其一,**品牌认知度**仍是软肋。问界M9凭借华为生态与12个月20万辆的销量,已建立“科技豪华”标签;理想L9以“移动的家”场景化营销,牢牢占据家庭用户心智。而腾势此前仅靠MPV车型D9支撑销量,在SUV市场缺乏高端认知沉淀,甚至被网友调侃为“比亚迪的高端马甲”。其二,智能化体验存在代际差。尽管天神之眼B智驾系统支持无图城市NOA,但实际测试中博弈能力、复杂场景响应仍逊于华为ADS 3.0。而问界即将推出的新M9,已搭载四激光雷达方案,剑指L3级自动驾驶,进一步拉开技术身位。
更关键的是,腾势的营销逻辑仍未跳出“技术自嗨”。对比理想L9发布会聚焦“家庭影院”“露营模式”的场景叙事,腾势N9的传播仍以参数堆砌为主。据分析,其发布会62%的内容围绕技术指标,仅18%涉及用户体验。当消费者为“三电机”“圆规掉头”惊叹时,却难直观感知这些技术如何转化为日常用车价值——毕竟,普通用户不需要每天表演“蟹行侧方停车”。
市场变量:谁能真正「定义需求」?
腾势N9的真正机会,或许在于重新定义高端SUV的需求标准。对于热衷户外探索的科技新贵,其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(选装价1.6万元)可一键起降拍摄,配合“露营大床”模式,精准切中细分场景;而对性能控而言,3秒级加速与后轮转向的操控乐趣,提供了理想与问界无法满足的驾驶激情。这种差异化定位,可能从竞品手中分流部分追求“全能性”的用户。
但问题在于,50万级市场的容量有限。2024年理想L9交付8.5万辆,问界M9累计大定20万辆,两者已瓜分主流客群。腾势N9若想成为“第三极”,需在2025年至少实现月销5000辆——这要求其不仅吸引新增用户,更要撬动竞品存量市场的转化。而目前,理想与问界的用户黏性极高:理想车主复购率超60%,问界用户则深度绑定华为生态。腾势能否突破这一壁垒,仍需时间验证。
结语:一场「技术派」的豪赌
腾势N9的入局,本质是比亚迪向高端市场发起的技术冲锋。它用三电机、易三方、云辇悬架等“硬核配置”,证明了国产车在机电耦合领域的全球领先性;但也暴露出品牌叙事与用户洞察的稚嫩。这场战役的胜负,不仅取决于参数表的对比,更在于腾势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真实的用户体验,并讲好一个超越“理工男思维”的故事。
互动话题:
若预算40万,你会选择腾势N9的“三电机性能”、理想L9的“家庭场景”,还是问界M9的“华为生态”?技术、品牌与体验,哪个才是你购车的决定性因素?